农村社会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领域 > 农村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在侗寨——“三区”留守老人孙辈教育小组

 社会工作在侗寨

                                       ——“三区”留守老人孙辈教育小组

一、小组服务背景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国家民政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简称“三区计划”)的重点服务领域。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三江的项目工作,于 2014年6月与三江县民政局负责领导一起调研了几个项目点,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需求非常强烈,所以确定在A社区开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项目。本项目作为农村基层社区开展社会工作的初步尝试,以家庭为核心,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区力量和社会资源,重点关注农村社区老年人健康与精神生活的两大需求,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农村老年人提供以提高其健康意识、解决其日常生活困难、丰富社区文化精神生活、推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并以此为平台培养地方社会工作人才。“三区”留守老人孙辈教育小组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经项目社工进行基线调研后有针对性地回应A社区老年人需求开展的小组服务。

二、分析预估

A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开展初期,项目工作团队进驻社区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村老年人进行档案建立和基线调研,也通过入户家访的形式收集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在进一步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回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困难。

项目社工通过对A社区进行的需求调研发现,A社区60岁以上老人124人,其中60岁-65岁年龄段占整个老人人口比重的62%,70岁年龄段占老人人口比重的25%,80岁年龄段只占老人人口比重的12%,而留守老人的比重就占老人人口的52%,超过老人总数的一半。项目社工在调研中还了解到,A社区有52%的未成年人现实监护人不是父母,这一部分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儿童的实际照顾者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儿女外出打工,老人必须照顾孙辈和自己,还要兼顾农活,承担相对重要的家庭责任。A社区是侗族村寨,受教育程度、地域、年龄、时代等各方面原因使A社区的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低,大多数老人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更别说指导孙辈认字、读书。留守老人在照顾孙儿上,普遍只关注孙儿不被饿肚子、不被欺负、听话、能去上学、回家会写作业等,根本没有意识也没有精力在儿童的饮食、卫生、交友、安全等方面给予良好的指导和监督。

因此,依据A社区留守老人需要孙辈教育指导这一需求,项目社工招募社区内60岁至70岁、需要照顾孙辈的10名留守老人作为小组组员,开展“三区”留守老人孙辈教育小组。

附:

 

 

三、服务计划

(一)理论依据

1、社会角色理论

人们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每一个位置都与一个特定的角色相关。社会角色就是社会结构中与某一特定位置相关的期望和行为的集合。如何看待自身角色,影响着我们如何应对自身改变。人们通过共享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验,通过社会化和文化适应,而习得恰当的角色行为;在正面鼓励和负面约束下,不断调整修改。当一个人同时担负多重角色,而个体不能执行某项角色对其提出的要求时,就会出现角色紧张。

A社区老年人在步入老年生活后,不仅要适 应老年人这一社会角色,还要承担起孙辈的实际照顾者这一角色。当其受自身能力限制无法满足孙子/孙女提出的教认字、读书等要求,或觉得自己无法把孙子/孙女教育得如想象中优秀时就会产生失落、无感,需要社工介入,通过小组服务使其共享社会经验,受到正面鼓励,从而更适应孙辈的实际照顾者这一角色。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A社区虽然民风淳朴,老人们之间平日在社区也会在生活上互帮互助,但是他们没有更新学习教育理念和知识的意识和条件,更没有形成较规范地相互交流孙辈教育经验的模式。项目社工通过小组把具有相同需求的服务对象集中在一起,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向他们传播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让他们彼此交流教育经验,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从而使服务对象能更好应对进行孙辈教育的挑战。

(二)小组目标

小组将通过向服务对象传播科学的孙辈教育理念,普及儿童健康饮食习惯培养、儿童卫生习惯养成、儿童朋辈关系引导、儿童安全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孙辈教育知识,引导服务对象良好地适应和应对“孙辈的实际照顾者”这一角色,组员间能够相互支持,形成相互分享交流教育经验的良好行为模式,服务对象可以在孙辈教育行为中产生良性改变。

(三)小组基本资料

名称:“三区”留守老人孙辈教育小组

性质:教育性小组

对象:“三区”A村60岁至70岁的需要照顾孙辈的留守老人

地点:A村社工站(即A村老年人活动中心)

人数:10人  

活动次数:5节

(四)小组过程计划

节次

时间

主题

目标

内容

1

2015年

9月4日

印象

孙辈

1、明确小组目标和内容,社工与服务对象达成共识。

2、社工与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彼此之间初步建立良好关系。

3、了解组员参加小组的期望。

1、社工介绍小组内容和目标。

2、自我介绍茶话会(请服务对象介绍自己及自己的孙子/女,以“我是***的爷爷/奶奶***,他*岁,读*年级”的句式顺序或自愿介绍)。

3、破冰活动:击鼓传球,被球传中者用两句话说出自己的孙子/女的优缺点,表达自己参加小组想要达成的改变。(社工注意控制场面变化,尽量要让每位服务对象都有机会发言)

4、社工总结本节小组目标达成情况,并告知下节小组内容、时间。

2

2015年

9月8日

儿童健康饮食习惯培养

传播儿童健康饮食习惯培养知识,促进服务对象间儿童教育话题的交流。

1、热身活动:巧手用筷,用筷最慢的服务对象需说两条自己经常说给孙儿听的儿童健康饮食注意事项。

2、儿童健康饮食小知识有奖问答。

3、服务对象分享自己在本节中的收获,社工进行总结,并告知下节小组内容、时间。

3

2015年

9月11日

儿童卫生习惯养成

传播儿童卫生习惯及其养成方法

1、儿童卫生习惯宣传册朗读(由识字的服务对象在小组中轮流朗读)。

2、分享与讨论:“我的孙儿平时有哪些不卫生的小习惯”——“如何改正不卫生的小习惯和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2、社工总结,并告知下节小组内容、时间。

4

2015年

9月15日

儿童朋辈关系引导

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儿童处理朋辈关系的教育

1、“信任”活动体验,一名服务对象通过口令指引另一名服务对象蒙眼过障碍(在这一过程两人会有摩擦,二人需要分享怎样处理)

2、观看短视频:天天向上中华文明之美之父母的叮咛儿童吵架篇。

3、讨论、分享:如何正确引导儿童处理朋辈关系。

4、布置家庭作业:每人至少收集3条儿童安全教育知识在下节中分享;社工告知下节小组内容、时间,本节小组结束。

5

2015年

9月18日

儿童安全教育

学习儿童安全教育知识

1、观看短视频:天天向上中华文明之美之父母的叮咛防走失篇

2、分享讨论

3、待着问题看视频:天天向上之中华文明之美如何应对陌生人篇(由服务对象先提出问题再看视频)

3、服务对象分享收集到的儿童安全教育知识。

4、社工总结整个小组服务对象的改变和目标达成情况,宣布本节为小组最后一节,小组结束。

小组实施过程

(一)小组初期

小组第一节,由于服务对象都来自同一个社区,彼此间并不陌生,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也早已认识,服务对象对社工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在社工介绍小组目标和内容后,服务对象都表示明白。自我介绍在大家边吃水果和糖饼中开始,一开始并没有服务对象愿意先介绍,在社工请一位平日在社区中较有威望的服务对象第一个进行自我介绍后,其他人逐渐开始轮流进行自我介绍。虽然“击鼓传球”活动使小组气氛快速轻松起来,但最开始服务对象在接到传球后都不好意思开口,经过社工的再三鼓励后气氛开始热烈起来,最热门的两个话题是孙辈如何的不听话和学习成绩不好。社工就这两个话题跟服务对象进行分享: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叛逆期,关键是长辈如何与晚辈进行良好的沟通;学习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性格爱好的培养也不容忽略。

在小组初期,社工与服务对象初步建立关系,也收集了服务对象对小组的期望。社工在小组中起主导作用,以社工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为主,主要还是社工在运用工作手法调动小组气氛,引导服务对象参与,传播教育知识。

(二)小组中前期

小组第二节,社工以“巧手用筷”活动进行热身开场,服务对象兴致都很高,在还没有开始时个个都上场练习,并彼此交流经验,期望在比赛的时候取到好成绩。此次服务对象对于儿童健康饮食注意事项的分享比较顺利,没有需要社工进行点名。在有奖问答开始之初,社工先问出难度中等的问题,现场出现短暂的冷场,服务对象纷纷说题目太难,最后只能由社工为他们解开答案。之后服务对象建议社工降低题目难度,社工采纳建议后组员们也很积极的参与到这个环节中来,有些题目答过后一些服务对象还不明白的还会主动提出,再由答对问题的服务对象进行解答,偶尔还有其他人进行补充。 在分享环节中,服务对象都能说出自己的收获,但是表达得比较简单。

在小组中期,社工通过互动环节来传播教育知识,同时促进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服务对象在社工的引导下开始产生良好的互动,服务对象开始大胆向社工表达自己的诉求、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中开始产生凝聚力,服务对象开始对小组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小组中后期

小组第三节,开场由识字的3名服务对象轮流朗读儿童卫生习惯养成宣传手册,其他几名服务对象都听得很认真。接下来由服务对象分享自己孙子孙女日常生活中不讲究卫生的小习惯,服务对象积极踊跃的列举一大堆,有:不爱刷牙、洗脸、不注意卫生用品的清洁、用手挖鼻子、饭前便后不洗手、衣服玩具到处乱放、睡前不洗脚就上床等等。讨论环节也很热烈,服务对象互相帮忙分析原因:长辈大包大揽、没做好榜样、家庭教育不完善、要求不严。如何培养孩子整洁卫生的好习惯呢?服务对象有了之前朗读的知识后开始有话说:让孩子保持身体及服装的整洁,定时刷牙、洗脸、洗手、洗澡、换衣服,衣服弄脏了要及时换洗,破了要缝补好,最重要的做长辈的要做好榜样也要起好监督作用。最后,社工进行总结,肯定本节小组中服务对象的表现。

在小组中后期,服务对象充满了学习的劲头和表现自己的欲望,普遍表现积极主动,会主动提问也会积极回应他人,相互之间已经形成良好的互动,彼此之间已经找到了一种较稳固的互动模式。小组的凝聚力增强,服务对象对小组的归属也增强。

(四)小组后期

小组第四节以“信任”活动体验开始,两个服务对象组成一组(一个指挥,一个蒙着眼罩),游戏开始时现场气氛很热烈,其中4个组都很顺利通过,只有一个组由于指挥的失误而失败。蒙眼的服务对象说指挥员指挥不当,负责指挥的服务对象则有些不开心,最后在社工的引导下二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把不舒服地情绪都表达出来互相之间都能理解对方社工再给一次尝试的机会,这一次二人顺利通过。在观看《中华文明之美之父母的叮咛儿童吵架篇》视频后,社工请服务对象结合最开始的“信任”体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心得。此次交流和分享增加了服务对象对孙辈教育“同理”的认识,又增加服务对象之间的经验交流。最后,社工布置家庭作业:每人至少收集3条儿童安全教育知识在下节中分享。

在小组后期,社工开始启发服务对象用“换位思考”或者借助媒体来吸收理念和获取知识,服务对象不再只接受来自社工或同伴的知识传授,开始尝试自己思考或者借助工具来达到目的。小组的互动模式已经稳固,服务对象开始懂得可以用其他方式扩宽自己的思维和眼界,从而更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去争取更大 的社会支持网络。

(五)结案

小组第五节,首先观看视频《天天向上之中华文明之美预防儿童走失篇》,服务对象在分享中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两条预防儿童走失的妙招。然后,观看视频《天天向上之中华文明之美如何应对陌生人篇》,这次在观看视频就请服务对象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看视频。看完视频后再由大家一起分享收获和心得。再后,由服务对象分享自己收集的儿童安全教育知识,服务对象都有准备,识字的还带了记事本,不识字的也能说出自己在电视上或者从社区的年轻人处收集来的家庭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等知识。最后,社工总结,服务对象在小组中不仅学习到孙辈教育知识,还学到了如何学习、收集新知识,小组人员在小组中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服务对象之间也形成了默契的互动模式,小组目标达成,可以结案,本小组到此结束。由于本小组是在A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大背景下开展的,服务对象都来自于同一个社区,且小组结束后还有其他服务继续开展,因此本小组并不需要处理离别情绪。

五、 总结评估

(一)由于本小组组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半以上是文盲,无法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评估,因此小组的评估方式和评估内容为:

1、在小组的每一节,小组组员的分享以及提出意见;

2、小组组员的出勤率、投入程度;

3、在个别组员与社工的会谈中得知他们对小组的感受;

4、社工在小组服务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

(二)评估结论

1、从第一节需要社工运用工作手法推动服务对象进行分享,到服务对象能够自觉进行简单的分享,到小组中形成热烈讨论的氛围,每位服务对象都能在小组中畅所欲言,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服务对象的行为发生了良好的改变。

2、服务对象的出勤率较高,除了第二节和第四节有服务对象请事假外,小组成员都能做到全员全勤;服务对象在小组中从第一节以“服务对象与社工”这一互动为主,到随着小组进程推进逐渐转换为“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为主,服务对象之间形成了有效的良好互动模式。

3、服务对象对社工、对小组的认可度较高,在日常交流分享中都表现出对社工服务的感谢和支持,也积极参与支持社工组织开展的其他服务,社工服务得到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4、服务对象在小组中学习到儿童健康饮食习惯培养、儿童卫生习惯养成、儿童朋辈关系引导、儿童安全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孙辈教育知识,从只能听课到会参与讨论,学会借助工具收集信息,服务对象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小组目标达成,可以结案。

附表1:服务对象出勤率及发言率

章节

项目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出勤率

100%

90%

100%

80%

100%

发言率

100%

80%

90%

100%

100%

六、专业反思

1、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A社区日常交流都是说民族语言侗语,导致社工与服务对象交流的困难。在小组开展中,服务对象中有2/3的人不会说普通话,社工需要借助本土志愿者的力量,同时发掘本土志愿者的领导能力,发展本土志愿者骨干力量,更好地让本土志愿者参与到社工服务中来。

2、小组服务开展需要充分结合本土小组成员实际情况,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少数民族特性、农村山村区域性、文化水平限制性、老年人生理心理特性等实际问题。在小组内容上要通俗易懂,在小组环节要简单明了,涉及到语言、文字问题要灵活变换形式,可请志愿者翻译、请有文化的服务对象指导文化水平低的服务对象。尤其是涉及少数民族民俗民风的要提前咨询好相关注意事项,要让服务对象充分感觉到被尊重、被理解。

3、在小组总结评估中,虽然受到小组成员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小组契约未成文,评估形式较为单一。但是社工也可结合小组成员这一特点,请志愿者和有文化的服务对象代为收集服务对象意见、“一对一”指导文化水平低的小组成员逐个填写《满意度调查表》等评估表格,使小组开展更为规范,小组评估更具说服力。

4、A社区这样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是最需要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者的地方,也是社工服务挑战最大的地方,如何将社会工作与本土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服务道路,是广大社工同仁需要思索的问题。

 

 

作者:葛新静  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主管,助理社会工作师。

友情链接
  • 相关单位
  • |
  • 会员单位
  • |
  • 媒体链接
  • |
  • 行业组织